中国举重临时换将 究竟是为金牌还是为运动员健康

2016年08月03日05:24    新华网 收藏本文
孟苏平举重孟苏平举重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8月2日体育专电 体育时评:别扭的举重换将

  新华社记者沈楠、王恒志

  中国举重第一次临阵换将,激起一片哗然。其实赛前换人不是什么奇事,倒是奇怪的时间点,以及奇怪的解释,反而让这起换将显得分外别扭。

  简单说,这件事就是中国队把女子48公斤级的参赛级别换成了75公斤以上级,在安徽坚持训练的孟苏平将火速奔赴巴西替换已经在圣保罗训练营的侯志慧。为什么呢?官方的答案是:“让侯志慧带伤参赛,我们做不出来。”

  来看看时间线,4月,国内奥运选拔赛,侯志慧达标国家队队内选拔标准,顺利入围奥运名单;侯志慧7月初受伤;7月25日,举重队带着她和换人时可能需要的伤病诊断报告及其他医疗证明进驻圣保罗的中国代表团训练营;7月29日,国际举联决定对俄罗斯举重队全面禁赛,孟苏平在75公斤以上级中的唯一对手卡什丽娜无缘里约。中国队这才最终决定换级别换人。

  而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在48公斤这个级别上,有多名降级别报名的对手实力至少与侯志慧相当。

  看到这里恍然大悟,那块终极砝码根本不是“伤病”,而是“金牌”。

  追求成绩是竞技体育的天然属性,奥运会的口号就是“更快、更高、更强”,为争取更多金牌采取一些策略本无可厚非,类似想法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具体到举重换人事件,从项目角度来说,为了提高夺金效率对选项进行整体布局并应势而动,其实算是正常的竞赛策略范畴,或者更需要调整一下选拔标准。但是从人的角度看,问题就来了。

  中国女举选拔的极端残酷人尽皆知,对只有19岁的侯志慧来说,闯过层层选拔走到奥运门槛跟前结果又被挡回去,心理承受的冲击强度是难以想象的。如果真像官员所说,换人动机完全是为了保护她的身体健康,那么显然换人的决定应该更早一些,那样才是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保护。而官员不合逻辑、纯打感情牌的解释,对运动员来说更是“二次伤害”。

  很长时间以来,“金牌至上”的政绩观给中国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多乱象黑幕。整个竞技体育体系也因此广受抨击。也许是迫于舆论环境,不少竞技体育圈内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绝口不提金牌”,但不管是由于竞技的天然属性还是长期的工作惯性,其实心里都放不下金牌。于是,产生了类似举重这种换人时机失误在先、“神解释”逻辑不通在后的话题事件。

  在中国体育的转型期,这种别别扭扭的事情恐怕还不会少。什么时候我们的体育官员能把“以金牌为本”综合考量改成“以人为本”,能大大方方地谈金牌,实事求是地讲道理,中国的体育才能算得上“心理健康”。(完)

文章关键词:体育举重金牌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